69岁的徐淙祥眉头紧闭,不时望向窗外,不管儿子徐健的劝止,固执要到田里看看。刚播的豆苗正处在定苗关键期,他放心不下。
父子俩披着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络绎在田间。监测室里,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紧盯着屏幕上来回翻滚的各项数据,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没大事,苗出得好嘞!”巡查一圈回来,徐淙祥的眉头舒展开了,接着讲起了爷仨接力种粮50年的故事。
徐淙祥(右)和儿子徐健(左)、孙子徐旭东在检查新品种作物生长状况。新华社发
1972年,徐淙祥高中结业,可他并没选进城当干部,而是回村做农民。“人何时都要吃饭,把粮种好,比干啥效益都大!”徐淙祥心想。
其时,我国小麦亩产缺乏300公斤,而发达国家能到达500公斤。“人家粮多人少,俺们粮少人多,凭啥俺们不如人家?”徐淙祥心里不服气。从此,他一头扎进农技研发范畴,一干便是50年。
徐淙祥主推“良种良法”,在近40年前就首先搞起了对照实验。多年来,他经过杂交逐年选育,培养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安徽广泛推广应用。
逐步生长为城镇农技带头人的徐淙祥,连续承当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演示项目,由他牵头建立的淙祥现代农业培养专业协作社,协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完成连年丰盈,脱贫致富。
2003年,千亩大豆优质高产培养演示项目落户张槐村。项目前期发展顺畅,谁知7月中旬突发洪流,“豆苗都快被压死了!三天三夜,俺家老的小的一刻都没歇息,不要命似的在地里排水。”回忆起这触目惊心的三天三夜,徐淙祥还心有余悸。过了这道关,当年大豆实验田亩产创下新高,达181.6公斤。
打那之后,老徐染上了关节炎,儿子徐健得了心动过速的缺点,后来越发严峻,在2018年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
“你问俺可值得?便是再来十次八次,俺也相同干。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徐淙祥说。
每逢徐旭东像祖辈父辈相同操作烘干设备“考种”时,散发出的阵阵香气,总让他想起小时候。
2018年,徐旭东大学结业。“结业前,爷爷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你只管回来种粮,党和国家不会亏负你。撂下电话,我就回来了。”
虽然大学学的不是农学相关专业,但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回来帮农,开拖拉机、飞无人机、运用精细天平、操作叶绿素测量仪……现在,徐旭东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实验室主任,担任与农科院等单位协作拟定各项实验方案,并做实验办理、取样查询等。
在父亲徐健手中,老徐家流通的1230亩土地从“1.0年代”迈向“2.0年代”,全面完成了机械化,千亩小麦两天就能收完。现在接过棒的徐旭东,现已瞄准了“3.0年代”——才智农业。
“现在现已构建了一些才智农业设备,未来我的方针是建成一座大型无人才智农场。”眼下,徐旭东正忙着把同龄人从城里喊回来,等待和更多年青人一同搞农业。
本年夏收,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分外热烈。“阜航麦1号”均匀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均匀亩产818.52公斤,完成历史性丰登丰盈。
分外热烈,更由于的重要回信。“在回信中说,‘我记住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培养的小麦喜获丰盈,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快乐’。真没想到还记住我这个老农民!”接过回信,徐淙祥激动极了。
这些年,徐淙祥在科技兴农大道上,以“大院”为依托,掌管和参加研发新技术、新效果32项,总算在本年成功打破800公斤大关。
现在,“大院”里已有科研人员10人,其间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高档农艺师4人。每年还有近万名年青“新农民”来“大院”观摩学习。徐淙祥特意把这儿辟为大学生实习基地和中小学生田间讲堂,由于“每多一个年青人爱农业,农业就多一分期望”。
“多种粮,靠的是一颗不变的初心;种好粮,仰仗着渐渐的提高的农业科学技术。俺们必定把粮种结壮、种理解。”徐淙祥说。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赵秋丽、冯帆、李慧、任爽、常河、丁一鸣、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