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日语

案例中心案例中心

2019年11月23日

  将抽象的观念化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具象,对创作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舞易华风”三部曲正是以舞剧形式与《周易》进行的一次面对面的艺术对话。那么,此次舞剧《易·行》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和追求?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独家专访了本剧编剧、总导演邱晓晨。

  记者:一本书,如果真能立得住,时间便不能损害它分毫。《周易》正是这样一本书。请问,将《易·行》搬上舞台,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邱晓晨:首先是理念上的突破。大多数人解读《周易》更多的是在玄学方面,也更多的是强调阴与阳、黑与白;而当用舞蹈的视角去对五行进行解读时,我们关注的是它们代表的五种色彩、五种情感、五种温度,以及阴阳五行融合在一起带给我们的如梦境般美好的世界。其他的还有舞蹈手段的表现。用何种身体语言,用何种舞蹈动势,又用何种舞蹈情绪,是整部舞剧创作的难点。

  记者: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说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这一点在《易·行》中是如何体现的?

  邱晓晨:《易·行》以《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的观念为创作缘起,在“一明一暗,一黑一白”的世界中,五行八卦犹如黑白键盘中奏出的五彩旋律,水、木、火、土、金有着各自的温度和颜色。剧中的主角“兑儿”既是现实中的人,又是思想的鸟儿,带领我们去观天地、品人文,寻找、讲述本就美好的现实世界。可以说这个创作思路也受到了“庄周梦蝶”的启发。“行”既是指五行,同时也有行动、追逐之意。

  记者:舞剧是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舞台艺术。请问《易·行》作为一部舞剧在这三方面想追求哪些艺术特色?能否重点谈一下它的戏剧性及其艺术处理?

  邱晓晨:舞剧是用舞蹈语汇来讲故事,而舞蹈又恰恰拙于叙事,那么舞剧的戏剧性就要用舞剧中的节奏与情绪的变化以及舞剧音乐的戏剧性来把握,完成剧情的起承转合。本剧的戏剧高潮出现在第三幕。思想脱缰,梦中醒来的兑儿回到现实世界,感受不到色彩,被喧嚣与浮躁充斥着,辨不清梦境与现实,是舞剧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在造型设计上,让演员都戴上面具进行表演,舞蹈动作的编排设计极为扭曲变形,让不同的身体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群舞的设计较多,时而统一,时而变化,把内心的纠结焦躁表现出来。

  记者:以现代舞蹈艺术向《周易》这本古老博大精深的典籍发起正面突击,足以说明“舞易华风”三部曲的艺术野心。请问,这个三部曲的整体艺术构想是什么?

  邱晓晨:“舞易华风”三部曲是继舞剧《兰》《棂·花姑子》之后推出的舞剧新作,也是我们省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又一项目,前两部作品分别从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及富有地域性的“齐文化——聊斋文化”中进行独特解读。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更加坚定地奠定了我们的项目研究和创作方向,那就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对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整理、挖掘、研究的基础上,让其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理念有触动、有呼应、有引领。我个人也是在不断地研究创作的过程中,对民间传统文化有了更“灵活”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更关键的是用我们的专业、用我们的视角对其进行转化,用舞蹈独特的身体语汇去阐释民间传统文化不一样的魅力,因而理论成果转化的目标转向了我们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易学”。

  2017年就有了做《周易》理论成果转化的动议。2018年初确定“舞易华风”三部曲的整体创作框架。

  记者:“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这句话,是不是能够作为全剧主题来理解,这是不是也是本剧想向当代观众传达的心声?

  邱晓晨:是的,在最初舞剧的文本创作和创排过程中,就已经把它融入并作为本剧的主题来解读。以《周易》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带给我们观历史、品人文的眼睛,带给我们触碰自然万物、感受传统与生命的双手,我们只管用我们的视角解读,用我们的思想丰富它,用我们舞者的舞步去丈量它。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应只停留在传统中,更重要的是观照当下。

上一篇:端午节的传说 下一篇:6月新规要来!触及快递 强制性国家标准! 禁用有害资料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