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日语

大连台历,大连折页,大连手提袋产品中心

激活“文化+智造”双螺旋基因 让年轻人越来越爱中国造

时间: 2024-12-24 05:49:59 |   作者: 大连台历,大连折页,大连手提袋

  “你也玩卡牌吗?”如果想加入一群小朋友的聊天,这句话或许可当作一个不错的开场白。

  当下,随机走进一家卡牌售卖门店,便能发现一个属于新世代的小世界。集卡爱好者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奥特曼”“小马宝莉”等IP卡牌,有的三维立体,有的透明闪亮,有的五彩斑斓……大家时而讨论新推出的系列,时而交换一张“同级别”卡牌。

  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为何能够俘获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心?精美卡牌又是怎么来制作而成的?当前,IP卡牌为文化赋能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卡面内容是卡牌的基础要素,也是吸引消费的人购买的关键。艾瑞咨询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卡牌市场以IP卡牌为主,2022年中国IP卡牌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6.7亿元。

  可以看到,不少消费者愿意为优质IP买单。在卡游等卡牌厂商的推动下,卡牌设计与消费者这一需求成功连接,卡牌行业的IP阵容实现快速扩充,一系列知名IP转化为备受欢迎的产品。

  图为《卡游三国》系列卡牌。传统三国文化元素与卡牌的巧妙结合,有效激发年轻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在这一趋势下,除了时兴的动漫IP,经典文化IP也得以穿越时空,为卡牌赋能,让其本身成为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如《卡游三国》卡牌,便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为创作蓝本,用青春化的表达叙写民间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章回卡”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三国故事,“神将卡”通过国潮炫彩重新诠释英雄风采,“千古一瞬卡”再现名著中的经典场面……经典文化与年轻人喜爱的现代产品形式融合,赋予文化创新深层价值。

  优质创意的实现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文化IP的融入,并非单纯的“贴牌”,而需要技术和工艺上的革新。

  在设计上加入独特的“中国配方”之外,国内卡牌制造企业纷纷寻求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工厂,提升核心竞争力。走进位于衢州开化的卡游“未来工厂”,生产线开足马力、质量检验有条不紊、AGV物流车穿梭自如,一叠叠特种纸经过裁切、印刷、理牌等工序,成为印刷精美的卡牌。

  方寸之间精益求精的背后,是科技智造的持续发力。卡游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工艺流程技术将供应商、印刷生产线、客户连接在一起,实现网上传版、网上确认和异地印刷,还可将数据储存在硬盘上,供多次调用输出。

  图为卡游检验测试中心。2022年,卡游取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对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把控

  得益于智能化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线,光栅印刷技术、丝印热烫金技术、铂金光刻技术、全息幻彩技术等技术陆续融入卡牌制造,组合成为3D变换卡、温感变色卡、香味卡等创新产品,备受消费者好评。卡牌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拉动传统图像、印刷行业经历了一场“工业革命”。

  一端链接着文化焕新,一端链接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当前,一些卡牌厂商也借力产业链,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延伸到了多个领域。

  以卡游为例,近年来,企业持续投产高品质、高产能的卡牌、笔、本册工业体系及物流中心。据介绍,卡游将笔分解出100多种特性,对每一种进行针对性研究,再投入制造生产。从注塑、组装到包装,工厂实现了全流程的生产自动化;从笔尖用钢的攻坚研发、制笔企业的迭代,再到1.2秒组装完成一支笔,卡游带动二十余个产业链,撬动着更广阔的市场。

  进一步看,时代越是发展,就越是需要为文化创新插上更多“科技之翼”。无论是卡牌既“上新”又“上心”,还是文具从“可用”向“好用”,都可以看作中国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注脚。随着文化要素与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融合,科技智造为文化创新赋能,中国卡牌将分享更多快乐、传递更加多正能量。(金昱希)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热情参加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根据结果得出,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AI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