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铁史上第一批公共壁画,就在北京地铁2号线里。天天坐地铁的您注意过吗?这就是位于西直门站的《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东四十条站的《华夏雄风》和《走向世界》,建国门站的《中国天文史》和《四大发明》。这些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壁画,在地铁里陪伴了乘客三十多年后,普遍出现老化、破损等状况。为了更好地保护新中国公共壁画艺术的重要作品,用优秀文化打造首都地铁新亮点,2018年,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地铁公司)方面启动了壁画修复项目。目前,建国门站的两幅壁画已经基本修缮完工,剩余两站四幅壁画计划于今年底完成修缮。
“咱们地铁2号线里这几幅壁画,那可都是大师级艺术家主持创作的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曲欣当年还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作为著名画家袁运甫先生的助手之一,参与了建国门站壁画的制作。
谈起当年那场汇集了多位国内知名艺术家的地铁壁画创作,曲欣至今仍难掩激动和兴奋。“提起新中国的的壁画艺术,有两位大艺术家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一是张仃大师,还有就是袁运甫大师。”曲欣说,张仃先生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老一辈大师,从延安时期的鲁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30年代的抗战美术家到新中国的国徽设计者,张仃大师可以说是新中国美术的缔造者之一!而袁运甫先生则属于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年轻艺术家,他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于新创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时年仅23岁。
“新中国壁画艺术第一次真正成为公众艺术,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作品,是完成于1979年的首都机场壁画。”曲欣介绍,那次壁画创作不仅荟萃了张仃和袁运甫等国内有名的大师级艺术家,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大讨论。机场壁画的出现也标志着新中国公共壁画艺术的开始。由于这些壁画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的各个重要公共场所兴起了一股壁画创作浪潮,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地铁壁画。“张仃和袁运甫两代壁画大师都参与了那次集体创作。”
西直门站的两幅巨型壁画《燕山长城图》与《大江东去图》,主创者就是张仃先生。曲欣介绍,作为新中国成立35周年献礼作品,在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自关注下,张仃大师主持完成了中国地铁史上的第一幅公共壁画。壁画是在高丽纸上创作的国画,使用了环氧树脂特殊的装裱方法,两幅壁画的长度各为70米,开巨幅壁画之先河。“这两件作品得到了当时画界泰斗李可染、吴作人等老先生的艺术建议,最后经同志亲自审稿后才上墙的。”
袁运甫先生主持了建国门站壁画《中国天文史》的创作。曲欣说,这幅作品综合考虑到了环境、人文、历史等多重社会因素,特别是与地面环境的对应关系。“这座地铁站的上方就是中华古代科技的代表性建筑物:古观象台。这种地上地下文化脉络之间的联系,艺术视觉的延伸,非常完美地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
作为第一处启动修缮的壁画,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内的两幅壁画《中国天文史》和《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修缮完工。面对着再现荣光的壁画,站台上执勤的地铁志愿者秦燕玲阿姨脸上满是笑容。“我家1987年搬到建国门附近,那时候地铁站里的壁画刚完成不久。现在我在地铁站里执勤,天天和壁画见面,可以说陪伴了这些壁画30多年了。”
秦阿姨说,以前不经常坐地铁,对建国门站的壁画没太多关注。直到这几年做了平安地铁志愿者,时常在地铁站里执勤,才跟这些壁画熟识起来。“下面是《中国天文史》壁画,上面是古观象台,这种设计真让人叫绝!”
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建国门站区副站区长张继国1991年进入建国门站工作,到现在快30年了。这些年张继国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夜晚的时候,站在西南出口的台阶上,从上而下俯视隧道墙壁上的壁画。“我刚来上班的时候,壁画还很新,晚上乘客少,整个站厅在两幅壁画包围下,就像一个美术馆大厅一样。”张继国回忆,那时不知有多少次,他在寂静的站台台阶上,遥望巨幅壁画,内心被深深震撼。
张继国还记得,自己刚在站台服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特意买票进站来观看壁画的艺术爱好者,有时还会请他帮忙与壁画合影。“咱们这个站离使馆区近,有不少外国乘客,就是专门来看壁画的。看完这站,就坐地铁去东四十条和西直门接着看。”
不过,这两年地铁壁画因为坏损和灰尘影响,慢慢的变灰暗。这让秦阿姨和张继国等工作人员的心里也笼罩上了一层灰色。“我们都盼着能够尽快修复,但大家都清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继国说,修缮专业的内容他不了解,但从2019年开始,看到专家组一次次来调研,就知道修缮背后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从表面看,壁画失去了色彩,很多地方有缺失。经过红外线检测和人工探查,发现还有不少别的问题。”据壁画修缮整体设计项目负责人王晶介绍,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地铁壁画普遍出现老化、破损,主要有脱落、空鼓和裂纹三种状况。
从外观看,整体画面的色彩及清晰程度等画面视觉效果,与早年相比变化较大,主要由于积年尘埃和画面表层老化导致。王晶介绍,在牢固度上,因为常年经受地铁列车震荡,局部画面有松动、起翘、脱落现象,由点发展成小片,破损情况不断加剧,而且有画面出现空鼓情况,随时有脱落的可能,影响列车运行,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三站壁画都有表面缺失现象,西直门站缺失485块,建国门站缺失300块,东四十条站缺失36平方米。”
北京地铁公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公司召开了多次内部会议,对于打造“人文型地铁”,实现“一线一文化” 、“一站一主题” 、“一车一文脉”提出了要求,修缮破损的壁画势在必行。地铁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化中心的重要展示窗口。首都地铁具有每天超千万的大客流,是宣传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以修复 2 号线壁画为契机,可以丰富“人文型地铁”内涵,满足广大乘客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2019年9月,在前期多次会商基础上,由专业公司对建国门站壁画进行空鼓检测,设计单位结合检测报告制定壁画修复方案。经过多次设计研讨及安全评估会后,开始对建国门站两幅壁画进行清理洗涤修缮。
修复地铁壁画就是在修复一件艺术品,里面有不少难题。参与修缮的专家和实施工程人员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施工时间紧迫是第一个拦路虎。”工程实施单位负责人刘青松回忆,因为壁画位于建国门地铁轨行区两侧,施工需要等待列车停运之后。“我们最早夜里12点才能开始施工,凌晨3点前就要结束,不能给第二天列车运行带来任何影响。基本上搭好架子,剩下用来工作的时间就不多了,每天一点点积累。”
刘青松表示,对实施工程单位来说,虽然常年从事各种专业工程作业,但是此次在地铁站台内施工还是首次,面对的还是两幅重要壁画。“我们深知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是不可复制的。根据前期实施工程的方案整体策划会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流程,而且再三强调施工安全保障。不仅是实施工程人员安全,还要大力保障地铁车次的正常运营以及车站壁画的完整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曲欣表示,这些壁画虽没文物等级,但是很有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这样的地铁壁画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另外的地方找不到这样有完整故事情节,大面积的壁画了。壁画修复要尊重原作,致敬大师,保护大师的作品。”
北京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时设计方给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全部重新制作,一个是修旧如旧。最终大家一致选择了第二个方案,虽然造价高出了三分之一,工艺上也更难,但能保持艺术作品的原貌。
按照文物修缮的原则修旧如旧,在施工中难度不小。“从形象和工艺上都要尽量的吻合,但是新砖和旧砖毕竟有区别,旧砖有三十年的时间痕迹,新砖和旧砖的区别不能太大,就要从工艺上做处理,难度就在这里。”曲欣说,修复部分壁画图形及色泽要保证与原有部分浑然一体,就需要所有参与者在壁画的烧制、图形理解、现场安装等环节紧密配合。
北京地铁公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地铁2号线成环贯通运营,走线与原北京城池内城墙基本重合,是老北京城墙地下映射的贯穿连接,是古都文化中“城门文化”的典型形态。特别是建国门站袁运甫先生的《中国天文史》壁画,与地面的古观象台遥相呼应,充足表现了地铁公共文化是地面文化的“镜像映射”的独特之处。修复2号线壁画,就是要用优秀文化打造首都地铁新亮点,提升首都地铁服务品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贡献。
据了解,在北京地铁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北京地铁公司已着手编制总体设计,2号线壁画修复只是其中一环。未来将针对每条线路、每个区域或站点文化特点,详细制定16条线分线设计的具体方案,系统梳理北京地铁公共文化需求,将文化宣传、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三者有机融合,指导建设高品质的乘车环境、智能便捷的出行服务和高水准的文化氛围,将厚重的文化渊源与灵动的科学技术手段相融合,将北京地铁打造成为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流动的博物馆 文明的暖客厅”。
北京地铁公司将结合地铁换乘站、枢纽站等不同空间和功能需求,规划打造地铁文化空间体系,运用光、照明等设计语言及雕塑等设施,使地铁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利用文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把文物展览和地铁联系起来,将博物馆的各种元素运用于北京地铁,向公众进行博物馆文化服务。“以客为尊”,树立“暖客厅”服务品牌,让乘客放心、顺心、舒心、动心。依托北京地铁文化本体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将北京地铁文化内涵提炼成有形或者无形的特色文化产品,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打响打亮“北京地铁”这张优质名片。
曲欣老师介绍,建国门站两幅巨型瓷砖壁画《中国天文史》和《四大发明》一共用了10976块瓷片。《中国天文史》长62.25米,高3米。作品内容有从古至今的中国古代天文发现与发明成果以及从古代神话故事到现代科技展望等三大板块内容。《四大发明》作品全长60米,高3米,内容有了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这四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技贡献。两幅壁画均采用彩色瓷砖拼贴而成。
修缮过程中,第一步要充分理解两幅壁画的烧制工艺,根据有关的资料及实际了解,进行样品烧制,保证材料及烧制工艺与原壁画一致;第二步是专业的壁画陶瓷工艺美术师团队充分理解作者创造意图后,进行缺失部分补意,修复部分壁画图形及色泽要保证与原有部分浑然一体;第三步是依照补意资料,进行基板临摹,最后进行烧制,同一片壁画需要烧制几组,选择最优一组进行现场安装;第四步是最优壁画到现场后,将壁画放置在安装区域比对,符合标准要求的进行安装,不符合部分与陶瓷工艺美术师沟通,重新再进行烧制,直到符合标准要求为止。
刘青松还介绍了一个壁画修补时的小插曲。在施工进行到《四大发明》活字印刷部分时,由于该部分缺失瓷片严重,创作时的原稿也不甚详尽,只能根据现有的部分,去比对寻找缺失部分的内容。“后来我们得知,壁画上的文章出自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孝经》中的一篇,大家立即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仔细地了解,终于将缺失部分文字补足了。”
作为北京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专项重要任务,北京地铁公司对壁画修复工作格外的重视。据北京地铁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鉴于前期对车站的各类公共艺术品作者、创意背景、维护周期等相关信息掌握不全面,北京地铁公司积极协调北京市规划委、市城雕办等单位和相关文化研究机构,对公共艺术品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用于后续修复和完善工作。
鉴于2号线车站年代久远、壁画修复难度很大等特点,北京地铁公司聘请专业团队,制定“一站一方案”,分阶段开展实施。第一阶段:试点先行,完成2号线建国门站壁画修复。目前已基本完成,并将于2020年春节前完成氛围灯安装,逐步提升壁画修复效果。第二阶段:完成2号线西直门、东四十条站壁画。计划完成时限为2020年12月31日。
在完成建国门试点站壁画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地铁公司将认真总结建国门站壁画修复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逐渐完备修复方案,采用纳米技术对壁画进行整体清洁作业,对缺失部位周边进行画稿复原并进行“补意”,对壁画整体增加保护涂层处理,攻坚克难,力争在2020年完成剩余西直门、东四十条两站4处壁画的修复工作。同时,还将建立壁画修复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地铁公共文化空间保护方式,切实做到以“乘客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更高水平“人文型地铁”,为对接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