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剧院等演出场所上座率目前已开放至50%,秋季因温度适宜又有国庆中秋“大节”,历来是演出季的小高峰,目前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四川歌舞大剧院、成都迷笛音乐中心、黑螺艺术空间等川内主要演出场所也陆续复工。
阔别200多天,演出季终于归来,剧院等场所也以崭新的面貌,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与观众再相见。
后疫情时代,不少此前未雨绸缪、坚持创作的艺术院团已“初见成效”,有的马不停蹄地推出重量级新作品,有的引进外部项目为本土演艺市场增添活力。
9月4日晚,成都北郊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观众走进新修的成都迷笛音乐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照片墙——“迷笛音乐节20年影像展”记录了中国第一个原创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的成长之路。
走到成都迷笛音乐中心二楼,小型音乐现场的摇滚乐鼓声已经隐隐传来。当晚,“第11届迷笛奖颁奖礼”首次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内“成都迷笛中心”举办。九连真人、秘密行动、小老虎等独立音乐人和乐队作为演出嘉宾出席活动,痛仰乐队、声音玩具、舌头乐队等都来庆祝迷笛音乐20岁的生日狂欢,连演3天。
迷笛首次把生日巡回演出搬到成都,和“落户”有关。今年5月,成都市金牛区与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引进“迷笛”音乐品牌,建立迷笛音乐西南总部,成都迷笛音乐中心项目落户金牛区凤凰山公园,未来通过举办音乐节,经营教育、培训、考级以及创作、生产、版权交易等音乐文化业务等,为成都市“三城三都”建设贡献力量。
同样是在当晚,成都南郊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在首演大型舞剧《努力餐》。7月开票,8月入围第十二届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终评,9月4日首演,门票售罄。“想好好打磨一部作品,把文化品牌立起来,要有艺术性,同时也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成都艺术剧院董事长熊晓虹说道,其实从去年团队就开始谋划《努力餐》了,她不希望《努力餐》是一部“没有观众缘”的主旋律作品,因此力求作品的每个画面都能唯美。
整面注音符号麻将构成的密码墙被拨乱、又重新建构;雨夜,伴随屏幕上向前行进的街道,几个骑自行车的黑衣特务如黑影般暗中跟随……近似“裸眼3D”的多媒体效果将观众瞬间带回20世纪的成都老街,印刷场滚墨几次来回,屏幕上浮现出主创信息,有几分电影的质感……
舞剧中的主要人物车老板以革命先烈车耀先的生平事迹为原型进行改编,车老板与努力餐楼的传奇经历被浓缩在短短的100分钟内。
熊晓虹坦言,疫期带给团队主要的困难,是打乱了排练的节奏,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主创小组成员们的内心很坚定,冬日疫期在线上“做功课”,夏季就戴着口罩,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封闭式半军事化训练,“我们就想着,如果今年演不了,就明年嘛,明年演不了,就后年嘛,市场总会有好的一天,剧院也总有开放的一天,人们对文化消费总是有需求的。”这份底气,是因为她希望《努力餐》不是一部“快销品”,而是剧院与观众阔别许久,最后是经得起时间检验、观众检验的“文化硬菜”。
除了大制作外,不少四川本土演出团体,调动起更多“后浪”主创的积极性,试水更多“小而美”,更靠近市场和年轻人的文艺作品,既探索了更多戏剧可能性,也为今后的演出蓄力。
四川人艺复工后推出的两部话剧《至少还有我》《晴空万里》,都是短小新锐的小剧场作品。
《至少还有我》的故事和舞台很简单,6个人6段独角戏,6把竹椅子,6朵向日葵。总导演朱天天,是一位“80后”青年导演,针对疫情题材,他并不进行宏大叙事,转而讲述疫情对每一位普通人的影响。比如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检查后却平安无事的编剧,每天期待小区内有人唱歌“接龙”的男孩,因为谣言产生“信息恐惧和焦虑”的母女等,他们共同构成了平凡人疫期的点点滴滴。“剧中竹椅子和向日葵是两个强烈的象征,竹椅子是物质,向日葵是精神,竹椅子是肉体,向日葵是灵魂,竹椅子代表川人的生活秩序,向日葵代表人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朱天天希望,这部作品的生命力,不单单是在疫期。
相对于温情平实的《至少还有我》,9月5日首演的小剧场《晴空万里》则主打“悬疑”和“怀旧”。舞台四周被浅浅的水池包围,四周悬挂着发出簌簌声的银色细条,仿佛让人置身于南方的雨夜。《晴空万里》的故事,从1992年最后一天的一个雨夜说起。三个偶遇的警察遭遇一场车祸,开始了一场猫鼠追捕。“安全第一”的前刑警、“浑身是胆”的警二代和“正义凛然”的警花都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嫌疑犯口中的五十万会造成这个临时集体的“裂痕”吗?100分钟里,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穿插着上世纪90年代的味道,引起不少“回忆杀”。
还有此前四川省歌舞剧院出品的音乐剧《青城山下》,主打贴合年轻人的古风元素,音乐中插入民谣、摇滚;成都的开心麻花团队,也将原创作品《宽窄人家》进行重新升级,准备打造成属于成都的《请回答,1988》……这些青年导演的作品,为观众们打开了多姿多彩的金秋。
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外重磅演出没办法进入国内,为弥补这一缺憾,音乐演出的“复工”方式更为多元——露天的音乐节、线上的音乐秀、线下的音乐会、巨幕音乐电影、街头的音乐会,在符合抗疫条件基础上,努力“如约而至”。
第26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为了“如约而至”,下了不少功夫。作为成都一年一度的品牌音乐季,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国外和高风险地区的演出进不来,不少早早敲定档期的计划也只能搁浅,其次50%的最大荷载量也让不少异地演出团体“望而却步”。
怎样保证音乐季的质量?团队升级了“打法”。除了国内艺术家和乐团带来演出外,为弥补国际演出的缺口,组委会引入New Live“新现场”的数字放映模式,甄选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质的作品,采用多机位取景摄制,用摄影机镜头以滑轨、特写等独特的方式,引导观众的视角,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剧院、影院进行高清直播和录播放映,忠实地再现戏剧演出的独特魅力。在本届“蓉城之秋”的数字展映中,拟挑选普拉西多·多明戈《竞技场50周年璀璨之夜》、俄罗斯原创音乐剧《基督山伯爵》、西班牙歌剧《图兰朵》、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唐·帕斯夸莱》等经典音乐演出及剧目,通过数字展映的方式与蓉城音乐爱好者见面。
线上线下的音乐链也被打通。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蓉城之秋”将开展线上线下全维度主题小课堂,以网络视频及线下讲座的形式打造有温度的全球音乐课堂。联动全球音乐团队、音乐机构,以“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为核心主题,邀请顶尖艺术家、音乐大师录制“我心中的贝多芬”音乐小课堂,并在爱奇艺、qq视频、优酷等平台做发布。
这种音乐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促进了音乐生产链各关键环节之间的合作。咪咕音乐与四川交响乐团9月7日宣告签约合作,咪咕利用擅长的5G技术,四川交响乐团凭借古典音乐作品,双双联合,打通了版权、演出、运营、权益合作等,推出云上liveshow、臻3D特色营销古典乐栏目等。“我们争取在新乐季中,在技术的加持下,为观众提供更为极致的古典音乐体验。”四川交响乐团团长吴灵峰说道。
舞剧《努力餐》结束首演后,成都艺术剧院董事长熊晓虹说了一句话,令记者印象非常深刻。“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停止创作。我反倒觉得,这不是一个困境,而恰恰是一个我们赶超别人的机遇,同时也会让我们筛掉更多没办法坚持下去的竞争者。”的确,《努力餐》首演时不少圈内同行赞叹,一个地方院团,能在复工后这么快拿出这样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了。
后疫情时代抗疫的常态化,也让更多文艺团体意识到,后疫情时代文艺创作模式,也应该进入常态化轨道。
既然市场开放50%上座率,那就要从以前“等政策等补贴”的思维,迅速转换为“向市场要票房”的思维。此外,既然上座率较过去下降,那就要改掉过去欠缺的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文化”与“线下消费”的文化产业任督二脉,还可以将街头、城市、乡村等露天场所利用起来。既然新项目临时搁浅,那就更需要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需要韬光养晦、“升级”修炼内功。既然外面的引进项目进不来,那就更需要“中国造”“本土造”的作品和人才。这是疫情倒逼的转换,也是一场优胜劣汰,只有化挑战为机遇,待大浪淘沙后,演出市场留下的才是“线月部分精彩演出一览
◎成都交响乐团与深圳交响乐团双城合奏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9月15日,成都城市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