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日语

火狐vip体育火狐vip体育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數據新聞的本質是充分運用收集、處理和呈現數據的技術,對某個公共議題或社會事件的發展情況、原因和背景等信息進行量化分析,為受眾提供中宏觀層面的認識。數據新聞的生產大概能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煉數據,二是可視化敘事與傳播,迥然相異於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在新聞理念、技術操作和傳播方式各方面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就數據新聞產品的內容制成來看,尤其是它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以往的文本敘事和微觀敘事,整體架構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報道結構和新聞事件要素的要求,在新聞敘事的實踐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義。

  2017年1月,國家工業与信息化部正式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建設數據強國看作是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呈現出大總量、多維度的整體特點,不同於以問卷調查結果和政府統計報告為主的傳統數據庫,一方面政府數據開放逐步成為主流趨勢,互聯網的雲端數字功能為傳統的數據庫提供了不斷整合更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信息留痕特點也讓網民的瀏覽、評論、行動等網絡行為統統成為數據庫的組成部分,被允許接入數據庫的人員在分析這些數據之后,將可能得出某些微觀思考過程中較難得出的結論。由於大數據是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台之上繁榮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的連接之廣和社交媒體的平台類型、關系圈層之多樣也影響了它所呈現出的信息特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新聞生產者不能充分的利用大數據來准確描述社會運行的整體特點和微觀事件的事實本質,身處其中的公眾就容易因為信息的駁雜,難以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形成正確的認識、作出正確的決策。

  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初步實踐起源於國外,隨著計算機科技和可視化設計軟件的逐漸發達,《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等國外主流媒體陸續生產出數據新聞作品,各家機構專門負責數據新聞的部門紛紛成立,評價數據新聞質量好壞的全球性大獎“數據新聞獎”也在2012年舉行了首屆頒獎典禮,對數據驅動的調查新聞、新聞可視化敘事和數據驅動的應用三類新聞產品進行了評選。在中國,數據新聞自2013年左右興起以來,從搜狐“數字之道”、網易“數讀”、新浪“圖解天下”和騰訊“數據控”到財新網“數字說”、新華社數據新聞等,形成了由網絡門戶網站到傳統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實踐浪潮。總的來看,大數據環境增大了受眾對綜合提煉出有效信息的數據新聞的需求,為數據新聞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信息來源。

  數據新聞的興起並非毫無預兆,它是歷史實踐經驗積累與大數據環境刺激雙重前提下的創新事物。方潔(2013)梳理了數據新聞與“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和“數據可視化”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精確新聞(Precision Journalism)主張將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應用到新聞實踐中,強調科學的收集資料、查証事實,用數據來說話,從而提高新聞報道的准確性和客觀性。卜衛(1998)認為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簡稱CAR)指的是用計算機來輔助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新聞報道方式,經歷了數據收集來源多元化、數據處理工具簡單化、新聞生產環節數字化的發展過程。數據可視化的概念相對寬泛,韓衛國等學者(2004)認為它指的是將大量數據組合構成數據圖像,將數據的各個屬性值以多維數據形式表示,使人們能以更直觀的方式從不同維度觀察數據及其結構關系。發現數據中隱含的信息。

  從時間線前后來說,這幾個概念的出現順序是數據可視化-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精確新聞-數據新聞,前三個概念與數據新聞的關系分別是表現邏輯、技術手段和內容生產方式,它們與新聞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與數據新聞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大,從觀念到實操逐漸為數據新聞生產的實踐打下基石。但同時也應看到數據新聞與這三個概念的相異部分,首先,數據新聞注重的更多是數據可視化和文字報道的有機結合﹔其次,隨著數據新聞在報道選題和報道功能上的擴展,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核心焦點也從計算機可視化軟件的運用轉移到了新聞選題的價值和新聞內容的整合水平﹔另外,精確新聞強調的是新聞記者在報道中應體現科學的操作技術,而數據新聞在此之外還注重受眾的參與制作和互動傳播。

  傳統的新聞生產與新興的數據新聞生產流程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差異性。劉義昆(2014)認為:“在過去,一個新聞的生產過程大致如下:記者發現新聞線索,前往現場採訪或遠程聯系當事人/目擊者,最后撰稿成文或編輯播出。 ”而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開放、信息共享環境下,章戈浩(2013)提及保羅·布拉德肖曾在《數據新聞的倒金字塔》一文中提出了數據新聞生產的“雙金字塔結構”,如圖1,倒金字塔自上而下是編輯、清理、情境與綜合,而通過傳播的連接,正金字塔自上而下是視覺化、敘事、社交化、人性化、個性化、應用化。

  這樣看來,傳統新聞生產的具體流程可以概括為“線索-採訪-編輯”的模式,新聞線索的來源是線人或某個單獨事件,採訪是獲取新聞信息、后期形成新聞內容的核心環節,寫作與編輯制成的新聞產品往往由微觀敘事的文本或線性排列的視聽元素來呈現,整個過程中的信息流量表現出小-大-小的發展特點。而新興的數據新聞生產則恰恰相反,表現出了大-小-大的發展特點,從保羅的雙金字塔結構中能够准确的看出一個“綜合+分析”的邏輯,綜合的過程是數據的規律發現,分析的過程則是探索數據規律在情境中如何與普通受眾建立具體的聯系,重視情境聯系,這樣的生產方式天然決定了數據新聞隻有與受眾建立良好互動,才能發揮其本身的基本功能。

  Tandoc和Oh(2017)將新聞生產要素劃分為三部分:新聞價值、新聞操作和新聞規范,分別對應著新聞選題、新聞制作和新聞報道呈現。 研究中所指的新聞價值包括揭露性、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赫性和異常性﹔新聞操作主要是信源選擇和可視化方式﹔新聞規范主要是報道的客觀原則和公開透明原則。在新聞規范方面,除去客觀性與透明性,楊保軍(2014)的《新聞理論教程》還提出了新聞報道最重要的事實原則。

  這樣看來,新聞生產流程的整體內容可以被概括為“價值-操作-規范”,新聞工作者在選題時需要對新聞價值進行判斷,在具體操作時需要選擇信源和呈現方式,在整個報道過程中需要遵守相應的新聞規范,在對比傳統與新興的新聞生產方式時,研究應當關注數據新聞在判斷選題新聞價值時的考慮權重與傳統相比有哪些變化,比較兩種方式的信源選擇和可視化呈現特點,觀察傳統的新聞規范在數據新聞生產中是否被遵守,進而探討數據新聞應當如何更好地遵守新聞規范。這樣的分析方式比較完整地涵蓋了新聞生產的重要環節,也較易編碼進行量化研究,本研究也是採取了“價值-操作-規范”的模式來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作為新聞生產的制成品,數據新聞與傳統新聞報道在內容敘事方式上的差異最為明顯。新聞傳播和敘事理論的結合發軔於“新新聞”流行的20世紀70年代,新聞敘事學也在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開設。范迪克(Van Dijk,1988)的《作為話語的新聞》是第一本觸及新聞敘事結構的書,整理了新聞報道的敘事邏輯,認為故事由情境和評論組成,貝爾(Bell,1991,1998)提出的新聞表達結構與范迪克也較為相似。林東泰(2015)總結出傳統敘事文本的幾個要素:事件及其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行動者及其行動功能、人物角色、時間地點、故事情節的可預測性和資訊來源。 方毅華(2013)提出現下的新聞敘事存在的問題有敘事效果與新聞客觀原則、新聞真實性之間的矛盾,敘事時的刻板印象與新聞復雜性之間的矛盾,個體事件報道與正確歸因之間的矛盾等。

  這樣看來,傳統的新聞敘事方式與文學敘事聯系較為緊密,基本上以文本敘事為主,但也存在運用文本語言的編排追求視覺化效果的情況。新聞敘事理論主要聚焦於敘事時間、順序和結構要素,往往是對某個單獨事件的深入挖掘過程的呈現,較為關注對微觀細節的排列組合,除去主題提煉的操作能夠體現出一定的宏觀意識,傳統的新聞敘事基本能被描述為微觀敘事。這樣的敘事方式在深入單個事件、反常事件的細節呈現方面具有較大優勢,隨著新聞報道對事件背景和角色動力的重視程度提高,系列式策劃報道運作愈加成熟,傳統敘事方式所能呈現的深度和廣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數據新聞的敘事方式以宏觀敘事、圖像敘事和交互敘事為主要特征。方毅華(2018)提出數據新聞的敘事聚焦於宏觀敘事和深度敘事,“宏觀敘事表現為聚焦生活與社會利益息息相關卻容易被忽視的,或者以個體力量難以觀察的事實,通過將數據組織起來展現其規模、突出值、變化、對比及整體趨勢,以量變呈現質變,從而引起社會的關注。”另外,數據新聞往往利用各類圖表元素、動態效果對主情節進行可視化的補充,朱莉(2018)總結出數據新聞的三種可視化敘事策略:基於時間線、地理圖和圖表的敘事策略,從中可看出數據新聞的敘事重視事件相關元素的時空聯系和社會網絡關系。

  本研究選擇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進行分析。

  在研究數據新聞的新聞生產流程時,本研究將新聞生產劃分為新聞價值、新聞操作、新聞規范三個部分。新聞價值的內容有揭露性、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赫性和異常性6個。新聞操作包括信源類型和可視化特點,信源類型的研究包括人物信源和數據信源的類型,人物信源的內容分別是無人物信源、政府人員、專業人士和普通人4個,數據信源類型的內容有政府、媒體報道、官方組織、商業信息和學術成果6個。新聞規范包括客觀性和透明性,考察數據新聞是否帶有觀點,还有是不是公開原始數據,隻有提供了能直接訪問原始數據的鏈接才算數據公開,僅公開數據來源屬於部分公開。

  在研究數據新聞的敘事創新時,對數據新聞的圖像敘事、宏觀敘事和交互敘事方式進行質性研究,即回答數據新聞如何以圖像語言進行宏觀的、深度的敘事,如何在宏觀敘事和受眾生活之間建立具體聯系的問題。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選題分析,如表1,研究發現數據新聞選題最看重的新聞價值是接近性和重要性,兩類的比例都佔到了78%,遠遠高於其他幾類。其次是異常性、揭露性,分別佔了42%和36%的比例,而傳統新聞報道注重的時效性在數據新聞選題中卻顯得並不特別重要,隻佔到了25%的比例,這與數據新聞專注深度、強調互動的特點是一脈相承的。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數據來源分析,如表2和表3,研究發現過半的數據新聞不會使用人物作為報道的信源,相對較多的是採訪普通人或專業人士得到的信息,但是從變化趨勢來看,數據新聞使用人物信源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新聞工作者逐漸意識到質性材料在數據新聞中能夠起到畫龍點睛或形成人物群像的作用,其實是對數據分析的一種有益補充。數據新聞最主要的三個數據來源渠道分別是官方組織(64%)、政府(53%)和媒體報道(47%),這一點來看,新聞工作者傾向於信任權威信源的操作方法在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是得到延續的。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可視化分析,如表4和表5,研究發現數據新聞極其注重對互動視覺設計和數據圖表的呈現,分別佔據了81%和78%的比例,其次也常使用地圖來可視化報道中涉及的空間關系,視頻與照片雖然整體使用較少,但經常在人物為核心的選題中出現,能夠給人強烈的真實感。數據新聞的文圖比例基本是均衡或者以圖像為主的,這也符合了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特征,值得強調的是,要想生產出優秀的數據新聞,在圖像元素的設計和呈現首先必須質量過關之外,文本內容和圖像的有機結合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新聞偏向性和數據開放程度分析,如表6和表7,研究發現數據新聞基本延續了客觀性的報道規范,並不會在報道中有所偏向。但數據新聞的生產在公開透明性上仍舊有所欠缺,大多數的數據新聞(61%)僅公開了數據來源所屬的機構或組織,隻有28%的數據新聞公開了數據來源的具體文件或文章名稱。西方新聞界制作的數據新聞所提倡的提供原始數據鏈接,乃至鼓勵用戶自己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的做法則是沒有見到。

  數據新聞主要以圖像語言來進行宏觀的、深度的敘事,前文已經描述了數據新聞較為常態化的幾項可視化方式,數據圖表和地圖之所以在數據新聞中運用廣泛,也和它們擅長進行宏觀敘事的特點密切相關。大數據時代信息大總量、多維度、碎片化的特點一方面對新聞工作者的內容生產提出了宏觀敘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以宏觀敘事的方式整合信息的新聞生產提供了內容來源。

  數據新聞在受眾需求和技術支持的雙重動力下逐漸發展,它的可視化呈現方式藝術性和交互性並存,對受眾和新聞工作者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傳播中容易給受眾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記憶點,這種可視化手段也就為數據新聞提供了無限生機和可能。如果說微觀敘事最好的表現方式是文本的話,那麼宏觀敘事也找到了它最好的表達語言——數據與圖像,而在數據新聞中,數據與圖像相結合從而展現出某種宏觀形態的方式大致存在三種較為顯著的敘事邏輯,分別是時間線、地理圖和形象化數據圖表。但是在財新網的數據新聞中,較少有以時間線為邏輯展開敘事的產品,這跟財新網數據新聞的選題較少涉及復雜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梳理也有關系。

  地理圖是財新網數據新聞經常採取的圖像敘事方式,從2017年的《移民去遠方》到2018年的《五環以外》再到2019年的《電子煙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還有許多數據新聞都選擇了地理圖的方式進行敘事。《移民去遠方》將移民數據可視化為線條的方向、線條的密集程度和點的大小,3D設計在美學上非常有質感,受眾能夠清晰地一眼看出中國移民移入移出的情況特征。《五環以外》既動態呈現了大北京的建設歷史,還運用顏色深淺的變化對比了北京各區域的優劣勢,市區和五環外郊區間各種指數對比被可視化為圖形形狀和顏色深淺,其中還剪輯了一段實景拍攝的視頻,這樣的整體內容組合能讓受眾看完新聞后,對北京五環以外的人的生活辛苦程度產生非常直觀的印象。《電子煙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關注的是世界各國青少年吸食電子煙的情況,以及各國法律法規如何對待電子煙的問題,世界各地被簡單化為方塊組成的圖形輪廓,相關信息通過方塊的顏色和數量變化呈現出來。總的來說,將數據可視化為線條和形狀,並且用數量、大小、密集程度、顏色變化來直觀展現數據背后地規律是數據新聞圖像敘事的基本操作,地理圖則能把不同空間位置的情況整合在一起,通過展現各地的對比情況和動態變化,特點空間環境下的整體特點和宏觀趨勢就非常容易認識和理解了。

  形象化數據圖表也是圖像敘事基本操作之上,為進一步滿足受眾視覺需要而創造出的敘事方式,它不同於普通的線條、形狀、顏色等基本的可視化方式,而是會選擇擬人化、主題化、個性化的方式來進行數據可視化。例如財新網2018年的《水都不夠用,何以寫“物語”?》和2019年的《我們調查了384名高校學生與老師的相處情況,他們說……》,前者以實物杯子中藍色與透明色水的比例來對應淡水和所有水的比例,后者以抽象化、藝術化的手繪人臉來作數據呈現的基本單位,這樣的做法突破了受眾對數據新聞常規可視化方式的審美疲勞,既能夠在敘事過程中豐富圖像語言,也能夠提高產品的記憶點密度,達到更好吸引受眾興趣的效果。

  研究已經發現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可視化方式是互動視覺設計,也就是說,在圖像敘事之外,可視化方式的互動性和受眾參與性也是很重要的。數據新聞的宏觀敘事既是優點也有缺陷,如果新聞工作者不能在整體特點和宏觀趨勢與受眾的日常生活之間建立具體聯系的話,數據新聞可視化始終不可以真正為大眾所需要,所以,這裡所指的交互敘事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數據新聞的視覺設計要有互動性,突破從前的新聞內容的線性排列方式,為受眾提供盡量大的自由度﹔二是鼓勵受眾參與進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中來,巧妙運用用戶的反饋數據為數據新聞添彩,實現數據新聞向受眾參與式新聞產品轉變。

  互動性視覺設計的應用比較普遍,數據新聞基本選擇突顯整體結構、隱藏部分信息的方式呈現,為受眾提供了選擇其感興趣的部分內容的自由,符合互聯網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心理特點,也在互動中增強了受眾對數據新聞產品的需求黏性,而財新網的數據新聞作品中,在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方面做的比較突出的有2019年的《電子煙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和2018年的《深港雙城生活》,兩者都是以問卷填寫的方式加入了受眾參與環節。由於人們對電子煙的了解並不深入,《電子煙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在新聞開頭首先進行了受眾對電子煙的態度調研,人們可以實時看到這個調研的結果,而在新聞結尾處,同樣一套問卷再次出現,這時能够正常的看到人們在了解信息后的態度轉變情況,類似於社會科學實驗的前測與后測,也算是一種很有益、有趣的信息。《深港雙城生活》則是在故事主人公講述自己的故事過程中實時提供相應的問題,如“往返兩地的最深刻記憶”,人們在觀看新聞主人公的敘述時可以隨時瀏覽網友的精選回答,也能夠參與進話題的討論,最終,整個數據新聞的內容生產就是新聞工作者和受眾共同完成,並且可以不斷更新的,這樣就突破了傳統的大眾媒體單方面提供信息的束縛,在展現某個議題或事件的時候內容更加多樣化、更貼近受眾的生活。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直觀上體現在新聞實踐環節的變化,傳統新聞生產流程中的發現新聞線索、採訪相關人物、寫作編輯稿件各個環節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數據新聞生產的核心環節分別有根據主題的情境對數據進行收集、清洗和綜合,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來呈現發現的特征、趨勢和規律,結合受眾的特點來設計互動內容,進而推動數據新聞的傳播。

  深入新聞生產的全過程,研究發現從事於數據新聞生產的新聞工作者在判斷新聞價值的時候看重新聞的接近性和重要性,同時並不十分重視新聞的時效性,這一點側面反映出數據新聞側重宏觀深度內容和互動傳播的特點,由於數據所擅長展現的宏觀內容與受眾的個人生活往往聯系並不直接,新聞的接近性就成了吸引受眾閱讀興趣的重要要素。

  新聞來源選擇和視覺化方式是能夠對新聞質量產生較大影響的兩種新聞生產操作方式,研究發現數據新聞的信息來源雖然不重視人物信源,但也逐漸意識到人物信源作為質性材料在數據新聞中增添豐富性的作用﹔同時,從事於數據新聞生產的新聞工作者仍舊對權威信源情有獨鐘,他們對商業市場上數據的信任遠遠低於對來自政府與官方組織的數據的信任。從數據來源的角度來說,數據新聞工作者的眼界與傳統新聞工作者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接觸到的信息本質是同樣的性質,只是兩者分別側重的是宏觀與微觀的信息而已。數據新聞著重設計視覺化內容的生產方式在恰當的操作下確實能夠更好地傳達信息,但是這需要新聞工作者對每個數據圖表或地理圖的所要展現的核心信息都要有准確的認識,進而選擇最合適的可視化方式來盡力突顯這個核心信息,達到直接將圖像嵌入受眾的思維過程中的效果,而不是還需要受眾自己費力將圖像語言翻譯為文字之后努力理解意思。

  研究還發現數據新聞在遵守新聞規范的層面與傳統新聞生產並無二致,對新聞的客觀性和信源的公開透明性都有清楚的認識,只是國內的數據新聞與國外一些優秀的數據新聞實驗室出品的作品相比,在徹底開放數據方面做的仍有欠缺。總的來說,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本質上是新聞報道著眼點的改變,在從微觀向宏觀、整體敘事轉變的過程中,信息來源、加工方式、呈現方式、傳播方式等環節也就隨之發生了創造性的轉變。

  數據新聞生產的敘事創新主要體現在微觀敘事和文本敘事向宏觀敘事、圖像敘事和交互敘事的轉變。在傳統的文本敘事當中,個體事件的細節要素和主角的行為動機是故事的重點敘寫對象,文字在呈現群體性和宏觀形勢的時候往往難以直接傳達,而是需要借助以小見大、重復等手法來展現,所以文本敘事大多著眼於微觀敘事,新聞內容的來源也相應地多由對當事人或相關者的採訪得來。大數據時代信息大總量、多維度、碎片化的特點一方面對新聞工作者的內容生產提出了宏觀敘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以宏觀敘事的方式整合信息的新聞生產提供了內容來源。圖像敘事的本質是把數據信息以圖像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數據可視化的效果,圖像敘事具體的組織邏輯主要是時間線、地理圖和形象化數據圖表三種,這樣整合形成的數據新聞往往能夠通過對長時間或大空間的整體特點呈現,從而較好地完成對某議題或某事件的宏觀敘事。交互敘事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提高受眾在閱讀吸收新聞產品時的主動性,通過增強其信息選擇的自由度,允許且鼓勵其參與新聞生產,既能夠彌補傳統敘事方式略為單一、稍顯居高臨下的缺點,也能通過受眾參與來不斷修補更新新聞產品內容,使得數據新聞經過時間的淘洗反而更有價值。

  最后,數據新聞雖然在新聞生產方式和新聞敘事創新方面為新聞報道的多樣性作出了貢獻,但是也要承認數據新聞本身是存在一些隱憂的。首先,數據新聞所依賴的大數據存在漏洞或者說局限性,大數據模型在透明度、公平性和避免導致擴大規模應用等方面仍常有缺陷,加上國內新聞媒體沒有與受眾分享原始數據的慣例,數據新聞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難以判斷。其次,在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中,原始數據的採集、清洗、加工的過程尚且沒有行業共識的標准規范,對數據背后宏觀趨勢的過度重視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消除了微觀個體、異常個體的存在性,數據新聞仍需在宏觀數據和微觀的個人故事間找到平衡點。最后,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究竟能否讓受眾更好地理解信息?這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也是本研究沒有涉及到的部分,值得日后繼續研究思考。僅從本文對數據新聞可視化方式的分析來看,真正能夠把數據新聞可視化做到圖像無需轉化為文本,而能夠直接嵌入受眾思維的作品雖然也有,但是精品數量極其有限,同時,在受眾尚未充分了解數據新聞的時候,過多或者過於復雜的互動設計也是對受眾耐心的挑戰。

  數據新聞是一項開辟性的新聞報道方式,在擁有傳統新聞過去沒有的一些優勢的同時,自然也會有很多發展初期必然會存在的問題,重點在於數據新聞的未來發展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數據新聞的一個發展方向是探索文本與圖像的有機結合模式,將來自人物信源、關注微觀個體的文字報道和大數據背后的宏觀趨勢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加全面透徹地聚焦事件或議題,如果這樣的新聞報道被大眾接受,那麼數據新聞和傳統新聞報道的操作方式兩者都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能。另外,數據新聞是開放數據時代的產物,數據的開放和透明化是歷史的發展趨勢,普通大眾掌握數據可視化的技術是可以想見的未來,新聞媒體既要順應潮流推出更符合大眾需求的受眾參與式數據新聞,同時也要保持進取心,不斷探索自己作為專業媒體的存在價值,提升媒體生產的數據新聞呈現信息、解釋信息的能力。

  [1] 許向東.數據新聞可視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 林東泰.敘事新聞與數位敘事[M].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4]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7] 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J].新聞記者,2013(06):7-13.

  [8] 郎勁鬆,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3):32-36.

  [9] 彭蘭.“信息是美的”:大數據時代信息圖表的價值及運用[J].新聞記者,2013(06):14-21.

  [10] 王斌.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以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為例[J].編輯之友,2013(06):16-19.

  [11] 劉義昆.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現狀、影響與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11):103-106.

  [15] 楊雅.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新聞傳播的新范式——“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創新”研討會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4,36(03):161-168.

  [16] 陳昌鳳.數據新聞及其結構化:構建圖式信息——以華盛頓郵報的地圖新聞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3(08):92-94.

  [17] 蔡淑婷.數據新聞在深度調查報道中的應用對比——以“全美網絡新聞獎數據調查作品”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04):18-19.

  [18] 朱莉.數據新聞的交互敘事策略初探——以財新網數據新聞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5):16-17+193.

  [19] 李俊偉.數據新聞的敘事策略研究——以財新“數字說”《移民去遠方》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4):40-42+75.

  編者按:近期,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成為輿論熱點。相比尚不熟悉互聯網的老人,已經能夠熟練掌握互聯網應用操作的老年網民同樣面臨網絡謠言、網絡詐騙、虛假廣告等陷阱,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遠低於年輕網民。…

  在現代社會數字化與智能化飛速發展的當下,老年人與互聯網之間的“數字鴻溝”已成為必須逾越的課題。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上一篇:服贸会上的意大利官员:相信意政府妥善处理“一带一路”话题不破坏中意关系 下一篇:2024沪上高校本科录取通知书花样上新喜欢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