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花钱买的,品牌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品牌是竞争环境下的产物。品牌是企业整个价值创造进程中最集中的表现,品牌需要历史的积淀,品牌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全球化也给公司能够带来了非常大的契机,品牌的市场认知度高,全世界就都是你的市场。”谭俊峤先生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强调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包括生产线的下滑,裁员减薪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似乎所有的企业都以“削减成本、节约开支”为己任,以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最小化来实现盈利的最大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的一点就是——品牌意识!一个企业要想在行业内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在“和平”年代需要企业品牌的建设,在“时局混乱”形势下更要重视这一点!而且一个企业的品牌一旦被社会所认可,就将成为企业的永恒资产,“房屋久了会破败倒塌,机器用长了会磨损不堪,人老了会寿终而去,长盛不衰的唯有品牌。”联合饼干集团首席执行官赫克特?莱恩爵士的这句话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关于品牌建设工作,我国领导人也一直在重视和强调。早在1992年,就说过,“我们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我们要受人欺负。”2002年11月8日在中国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也指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同样,也强调:“名牌是当今世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一种锐利武器。”
印刷文明起源于中国,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最先进和最知名的印刷品牌却不在中国。以印刷机械胶印机为例,世界6个品牌,海德堡、高宝、罗兰、小森、秋山、三菱,这一些品牌全在国外,而这些名称,只要一说,我们就了解。据数据称,我国每年花费在购买这一些品牌印刷机的外汇达15亿美元之多。在中国,我们的印机制造企业有500多家,数量也不少,生产能力也很强,但是为什么我们还不惜花费多余的关税、增值税用高额成本去购买这些进口机而不是国产机,甚至是宁愿购买这一些品牌的二手机呢?这个原因不言而喻——我们竞争不过人家!实实在在的说,我们虽然有这样的产品,但是我们的设备在稳定性、耐用性、多功能、数字化等方面和国外有很大差别。
不仅胶印机如此,在别的印机领域也是这样,例如,说到凹印机,大家会想到欧洲瑞士BOBST、意大利CERUTTI、日本富士机械等;谈到柔印机,我们会想到美国MARKANDY、丹麦NILPETER、德国捷拉斯、W&H、F&K等。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品牌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针对这种局面,作为行业协会,中国印工协对于创造名牌,培育名牌、建设名牌的工作很看重并已经提上日程,协会专门成立了一个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首的名牌推进小组组长,每年都有一定的计划指标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名牌是企业的最持久地核心竞争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品牌的塑造,不仅仅只是成为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也会给公司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价值。谭俊峤先生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200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数控车床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之后,以他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幅度的提升,出售的收益增长了66%。”
近年来,我们在个别领域的品牌推进还是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首先,CTP直接制版领域,在以前我们每年要进口几百台,处于完全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但是,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印周晋、北大方正、杭州科雷,他们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制造出了自己的专有品牌,而且从各项技术指标上和国外的知名品牌没什么差别。在技术上没有差别的前提下还占据了价格的优势——市场行情报价定位比国外进口机器便宜一半。这样,不仅打破了国外品牌一统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响应了国家扩大内需、减少进口的号召!其次,在柔印版印刷机制造领域,我们也不乏慢慢的出现了佼佼者,例如我们的青州意高发,虽然在国外品牌的竞争之下,其产品依旧能够达到出口26个国家的局面,虽然目前我们还有很多企业在柔印机设备上依靠进口,但是我们不得已承认在国外的市场上也能看见我们的产品的身影!
我们不是没有建设品牌的能力和条件,只要我们不断坚持自主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把我们的产品实实在在搞上去,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扩大内需,就能够给公司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
品牌的培育与建设,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企业是创造品牌的主体,要培育中国名牌,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一个阶段来说企业跟踪,模仿也可以盈利,但要真正求得生存与发展还需要下力量搞好品牌建设,这就需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市场的需求,做具体细致的工作。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加快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与建设步伐,是需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需要一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振奋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