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日语

产品中心产品中心

自出版:平民主义颠覆精英

时间: 2024-06-22 23:07:00 |   作者: 产品中心

  自出版在美国发展速度惊人。2012年,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有百分之二十五是自出版作品。2013年Kindle上排行前一百名的书中,有二十八种是作家自出版作品。其中,阿曼达·霍金的故事最为励志。这位热爱写作却处处被出版社拒绝的女孩,无意间将自己的书稿上传到亚马逊,仅仅用了十八个月,就售出一百五十万本电子书,获得总计二百五十万美元的纯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而除亚马逊外,Smashwords等专注自出版的平台也有不小的市场占有率,并造就了大量畅销作家。

  广义上的自出版在中国网络上也早已成熟。以盛大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创作热潮至今还在延续。但严格意义上说,盛大的网络文学局限性太大,并不具有普遍性。豆瓣成为国内首批试水自出版的网络公司,作者可以将三万到五万字的文字编辑成书,放在豆瓣阅读上售卖。进入2014年,百度京东、当当先后启动自出版计划。与京东、当当的名人策略不同,百度的做法更接近于亚马逊的方式,搭建一个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平台,让作者自由写作、发布内容,并鼓励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

  自出版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商业经济价值与影响力,最终的原因还在于网络上巨大的“长尾效应”。一本只有九十九美分的电子图书,对于读者来说成本可忽略不计,但在海量用户尤其是长尾用户的作用下会引发巨大的规模效应。当慢慢的变多的作者放弃传统出版,全身心地投入自出版时,出版业的革命时代似乎已经来临。

  但很多人并不看好自出版。在中国,其一无法自主出版纸质书,其二自出版的付费电子书市场狭小,盗版情况严重。另外,当自出版越来越依赖数据的指导时,自出版图书在题材上已呈现出同质化趋势。根据Bowker公司对英美有意自出版的作者做的调查,多数人准备出版的是小说,而且尤以爱情小说为主。在中国的自出版平台里,豆瓣的畅销书目也体现了该网站受众的格调和口味,这种由读者喜好反作用于创作的模式被很多传统出版人诟病。更重要的是,自出版缺少图书编辑在其间的穿针引线,也没有出版社为图书质量背书,极易出现垃圾图书。

  贝佐斯曾表示,一切挡在消费的人面前的专家都会消失。在图书行业里,这群专家就是图书编辑。亚马逊开启了这一进程,它让出版成为一种服务,而不是特权。纽约客这么评价亚马逊的做法:“这是一种平民主义,一种对精英机构的颠覆,一种生产方式的民主化——一种西海岸科技公司共有的想法。”如果说“人人都是媒体人”可以成立的话,为什么“人人都是出版者”不能成为现实呢?在以亚马逊为代表的自出版平台上,你所要做的就是上传内容、定价、推广,然后等着数钱吧。

  其次,大数据助推自出版的深入发展。在过去,读者对一本书的兴趣点在哪里是无法确定的,但现在,读者读电子书的同时,也会把自己对这本书的喜好,如单页阅读时长、是否重点标注、是否查阅辞典、是否分享到社会化媒体统统上传到云端。作者能够准确的通过这些数据,或更新图书内容或着手写下一本书。与此同时,自出版平台也可以利用这一些数据改善自出版图书的推荐,引导作者创作方向。

  第三,自出版让图书成为双向互动的新产品。传统出版的一本纸质书在卖到读者手里之后,就失去了沟通作用,读者只能单向地从图书里汲取营养。但自出版的图书,却让读者和作者之间保持着双向互通。在双向的沟通机制下,未来可能有无数读者为作者提供灵感和想法,从而写就一本融合无数智慧的畅销书。

  以上,都建立在技术尤其是网络快速地发展的基础之上。云计算的出现带动服务理念的流行,数据收集、挖掘、分析的成熟则让追踪读者阅读习惯的梦想成真,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又为作者与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在自出版的生产链条上,只有作者与读者还是真实的个体,其他都依赖于技术(机器),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的编辑角色已被机器所代替。

  更重要的,中国的〇〇后即将进入高中,很快就成年。他们是一批真正的数字原住民,其成长环境是由无处不在的屏幕所塑造,他们不愿意和不适应去读那些印刷文化的纸质书。可以想见,电子书的用户基础会随着〇〇后的成长而不断变大,他们对电子图书的需求也会加速这一个市场的爆发。

  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近一则即将采用机器人采写新闻的消息引发整个新闻业的恐慌,而这种恐慌也会延续到更多行业。对出版业来说,出版社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的理由,将来也会以某种方式存在着,但出版社的工作模式则会从根本上被改变甚至颠覆,出版社的编辑被机器人替代。未来在(出版)机器人的帮助下,自出版将成为技术赋予人类自由的又一个经典案例。赵赛坡